17岁男孩杨某,就读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母亲徐某,46岁,全职妈妈,陪读,杨某12月12日因不服从管教与母亲发生了争吵,随后亲手杀害了抚养自己17年的母亲,事后逃跑,母亲尸体直到第二天才被发现,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获、据周围邻居讲,杨某的性格还可以,与同学关系普遍保持不错,母亲徐某性格偏内向。12月13日,江苏盐城。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将其母亲杀死。当地宣传部门向九派新闻证实,确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事情的最新进展,孩子已经被捕。报案者是死者的同事,孩子杀人后将家中门锁上,同事联系不上死者,撬开家门发现死亡后报警据身边同事说被抓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反应,很平静地和民警要汉堡吃。

听到这个新闻,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一个著名儿童网球教练说过的话:家长是家长,教练是教练,家长最好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是教练,教练会根据小孩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家长给小孩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就足够了,训练的事情应该交给教练,如果家长介入训练太多,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这个弑母的儿子无论有多憎恨自己的母亲,他的回忆里一定也有过母亲对他温柔细语的时刻;这个母亲无论多少次辱骂自己的儿子,她也一定有心疼孩子时候,也一定想不到自己养育的人会选择以如此“大逆不道”的举动了解自己的生命。你说他们真的厌恶到要用这种方式去终结彼此的关系吗?不是的。事实上,他们都是加害者;本质上,他们也都是受害者。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国内很多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是围绕着高考这个主线任务展开的。这种任务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最早认字开始,到英语兴趣小组再到各种奥数班,物理竞赛班等等。

这这种流水线式的人生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阶段要干的的事情,争分夺秒,刻不容缓。亲子之间,没有时间交流,没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立刻马上和必须。这样基于任务导向形成的关系像极了劳动者与老板的关系,亲情的成分太少,KPI的成分太多。

而这种关系,将本应该丰富的亲子类型简化成了“指令—服从—反抗—惩罚”的模型。这一模型下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基础特别薄弱。

在父母的眼中,子女变成了完成高考任务的“游戏角色”;在子女眼中,自己不是个有喜怒哀乐的个体,而是“行尸走肉”的工具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累,都觉得委屈。但是,在这段关系中,父母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他可以停止与改变的。

所以父母们,当感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停下来想想,是不是哪里错了?

一次次惨案的发生,一场场沉痛的教训,值得所有的父母反思。每一起案件背后的原因,几乎都是学习引起的,外加一个性格暴躁,难以控制情绪,并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被打死的都是年幼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小,不敢反抗,只能忍受父母的压迫和暴力。

而杀害父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因为不堪忍受父母长期的施加压力,或者害怕被父母毒打,而采用暴力的方式对抗。

这些孩子,都是幼年时期没有被父母打死的“幸运儿”,如今他们也学会了父母的暴力方式,来发泄他们的情绪。

我高三时,母亲也在陪读,看到这个消息我挺难过的。

过完年,母亲说她高三下想陪读,但是我不太愿意。倒不是我不想更专心地学习,而是我们家没有那个条件。爷爷早逝留下一堆债务,父母常年打工还债,近几年在外做点小营生,一个加工的小作坊,陪读半年让父亲一个人去处理,生意上会惨淡很多,实际上后来确实跑了很多客户。再者陪读我感觉家庭为我付出很多,我心理上压力很大。

可父母一直坚持,我执拗不过。

因为成绩算好,县高中分配了一个单人间给我。高三那半年,我和母亲睡上下铺,母亲在阳台煮饭洗衣,我休息时厕所也不敢冲水,每次下晚自习被我吵醒又睡去,学习上却从来不给我压力,每天操心我的吃穿……

我知道她很不容易,父亲在外账本对不上,客户流失,生意惨淡。那一年我们家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我很清楚家庭为我付出了很多,实际上像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我家在中部农村,很多家庭是愿意去陪读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读书好,没有教育后代们得像他们一样做体力活,所以有些条件比较好的,都是从小学初中开始陪读的。

本是母亲为孩子的教育牺牲,现在发生这种事,我为那位母亲心寒。学习上的压力再大,又怎么抵得上父母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呢?

网络配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