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YellowRiverDelta)简称黄三角,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今山东滨州市、东营市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仅次于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地处°31′-°18′E和36°55′-38°16′N之间,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境内,是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组成的联合体。
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为平方公里。近代三角洲是黄河年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流路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的扇面,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面积约为平方公里;而现代黄河三角洲是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形成的以渔洼为顶点的扇面,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陆上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属于国家制定的沿海开放地带。随着德(州)龙(口)铁路、东营港和滨州港的建成,将使胜利油田与秦、晋、蒙大煤田连接起来,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结构合理的可控能源;东营港距大连港海里,且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屿隔海相望,具有良好的出海条件。
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西南部海拔11m,最高处利津南宋乡河滩高地高程为13.3m,老董-垦利一带9-10m,罗家屋子一带约7m,东北部最低处小于1m,自然比降1/-1/。区内以黄河河床为骨架,构成地面的主要分水岭。
三角洲是由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而形成的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分布着砂、粘土不同的土体结构和盐化程度不一的各类盐渍土。这些微地貌控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活动,形成了以洼地为中心的水、盐汇积区,是造成“岗旱、洼涝、二坡碱”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黄河改道、修建黄河大堤、垦殖、城建、高速公路、海堤、石油开采等)在剧烈地改变着该区的微地貌形态,但其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辨。
黄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属河流冲积物覆盖海相层的二元相结构,西南高,东北低,高程13-1m,自然比降1/-1/。由于黄河三角洲新堆积体的形成以及老堆积体不断被反复淤淀,造成三角洲平原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形态复杂,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河滩地(河道)、河滩高地与河流故道、决口扇与淤泛地、平地、河间洼地与背河洼地、滨海低地与湿洼地以及蚀余冲积岛和贝壳堤(岛)等。
年6月20日的黄河三角洲
形成原因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黄河——古代“会走的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世界的第五大长河,也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流。
关于黄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中,这一条最早被称为“禹河”的河道在今天的河南省孟津县,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历史上也常常会发生黄河决口的现象。所以,民间也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样的说法,一个村子以前位于河水的东面,随后也可能变到西岸去,所以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
历史上黄河改道的几个重要阶段
1、周定王五年
在周定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的年,是黄河的第一次改道出现的年份,洪水也是从宿胥口(今天的淇河与卫河的交汇处)夺河而去,东行四川,北合漳河,至章武汇入大海,这条河已经在禹河的南边了。
2、汉武帝元光三年
在公元前的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县决口,再次向南方移动,决堤之水向东南处开始,经由泗水处直接汇入到了淮河。在历经23年过后,虽然也历经了堵塞,但是不久又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再次历经几十年才回归到了故道。
在公元前的39年,黄河在下游鸣犊口决口,留下的遗址目前仍然在山东和河北两个省份中的部分地区。后来经过隋炀帝的开凿永济渠,山东境内的一段就是利用屯氏河的故道修建而成。
永济渠示意图
3、王莽建国三年
在公元11年年也就是汉代的王莽时期,黄河又在今天的河北临漳县西决口,向东南冲进了漯川故道,经由今天的河南,山东,阳谷和聊城地区,又通过山东的东临、惠民等地,至今天的利津一代汇入到海洋。在此后的60年内,黄河这个中华文明的河流久不堵塞。
东汉的明帝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曾经对黄河加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功勋,在加上当时的政治背景,少数民族的南下,北方的乱砍乱伐现象大为减少,草原上的植被都得以恢复,也巩固了黄河两侧的土基,决口现象大为改善,这一次的改道,也是具有显著成效的一次。
一直到唐朝和五代时期,除了“汴晋之战”时朱温为了对付敌军曾经三次认为的修改黄河的决口之外,极少再有决口的事件出现。
4、北宋初期的决口事件
到了北宋时期,黄河再度出现了决口的事件发生,在短时间内,短距离内的分流河道逐渐的增多。
宋仁宗八年,也就是公元年,黄河再次改道,冲决今天河南的濮阳处,向北直奔大名(今天河北的大名),经过聊城西到今天的河北青县境内,和卫河相汇直接入海,在那个时期,宋代人称这个河流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今天的河南再度发生决口,流经山东的朝城、馆陶等地,宋人称之为“东流”。东流的河水每相隔不到40年就出现断流的情况。
南宋时期,为抵御少数民族金兵南下,守将杜充在滑州地区人为的决开了黄河的堤防,造成了黄河河道的改道频繁,至此,黄河由北面进入渤海改为由南部进入黄海。
在年之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地区发生摆动,时而也会有北面的冲击,但是都被人力清洗过的改道逼到南面。
从周定王的五年至今,两千多年的时间中,黄河下游的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大循环摆动现象,但是基本上最终都以孟津作为顶点,实现了河流的改道。
历史上济水被黄河“所夺”的秘密
在《诗经邶风》中有这样四个字的描写“匏有苦叶”,而“匏”指的就是先秦婚礼中合卺的仪式中所用的道具,讲的是古代女子对于婚姻中的理解和理想中的伴侣的殷殷期盼,而“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中的“济”指的就是古代的济水。
古代的济水河流位置非常的显赫,是《尔雅》中提到了四渎——江、河、淮、济这四条独流如海河流中的济水河流。
在古代,很多的皇帝需要在重要的日子里祭祀护名山大川,就包括着四条河流,可见济水的影响力和悠久的历史。
在唐末时期,五代的道士杜光庭编撰的《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国有这样的一则故事:黄帝被蚩尤做的“十里雾”所战败,退到了济水流域王屋山的天坛山上,在此拜祭了王母,王母感其诚意,于是就找来了九天玄女,黄帝有如神助,打败了蚩尤的军队,统一四海。
从此以后,黄帝每一年的八月十五都要去天坛上拜祭王母,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也都纷纷效仿圣君所为,在此祭拜,等到了明清迁都到北京之后,皇帝不堪山高路远,于是就在北京的同一轴线地区修建了天坛,用于祭拜。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它足以说明了济水的重要尊贵地位。
然而发展到了今天,为什么这么神圣的济水今天却鲜为人知呢?在《禹贡》中有这样的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有东北会于汶,有北东入于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济水的位置和黄河是大致平行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相关地貌的改变,济水在东汉王莽时期也出现过旱灾,在唐高宗时期通而复枯。同时,再加上黄河的多次改道,济水的下游逐渐被其所夺,黄河冲入了济水河床而入海。
所以,独享尊贵的济水也只能被黄河所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黄河在出了崇山峻岭之后,在生产力不发达、下游人口稀少的时期会在大平原上随心所欲的漫流,哪方便就去哪。在汉代之后特别是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人们就自然而然地需要黄河有个约束,就修起了很多河堤,慢慢地这些河堤连在一起,就把黄河束缚在了河道里,大家就可以在大平原上安居乐业了。
但这样一来,也就带来了一个隐患,由于泥沙含量大,黄河下游的河道就会由于泥沙的淤积,河道越来越高,就会形成地上河。在政治稳定的朝代,朝廷经常安排人力物力去维修,黄河还算是安稳。但到了战乱或者朝廷多事之秋的时候顾不上治理它了,就会频繁决口,给下游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金代的一次改道中,黄河由向北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变成了折向南,在江苏入海,从此远离了以它而得名的河北省,变成了流经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经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入黄海,流经豫皖苏鲁4省,在山东的河道仅有2个县。
清代黄河未改道前的地图,注意图中的大清河和黄河河道
这一次改道之后基本上稳定了近千年。直到清朝的咸丰年间,由于中国当时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官员腐败、外国势力入侵、太平军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发展迅猛等多种原因,官方已无力去顾及黄河堤防的维护,在年8月的一次大的洪灾中,黄河从险工河南省兰考县的铜瓦厢决口,最终形成了夺取大清河河道入渤海。直到光绪三年(年)才把黄河河道彻底地约束在了原来的大清河河道之中,在这22年的时间里给沿岸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次改道黄河从河南转了山东直接入海了,使安徽、江苏两省远离了黄河,也远离了黄河水患。
黄河决口处铜瓦厢
黄河的这次改道给清王朝以及中国的历史带了巨大影响。
一是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群众伤亡和流离失所,使本来就薄弱的国力进一步削弱。
二是灾难造成的流民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主要来原,使农民起义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三是黄河改道造成了原在安徽、江苏两省由黄河造成的天堑消失了,南方的太平军能够长驱直入到了直隶一带,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四是在山东一带的河堤加高了之后造成了交通运输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断航,南方的漕粮只能通过海运到达京师,给京城获得南方的粮食等货物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引起京城的动荡。特别是京杭大运河自隋代以来联系南北的功能消失了。削弱了朝廷对南方的统治,增加了南方独立的机会,所以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恢宏的历史才能隆重上演。
从这些方面看,这次黄河改道的意义之大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改写历史进程的改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