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行走苏皖,但是我的出发点在盐城,阜宁县。
盐城,产盐。我父亲出生在三灶乡。灶,就是盐场的灶。
阜宁历史很短,有条国道,顺着通榆河,南北向贯穿阜宁县。国道的起源是宋朝的范公堤,可见这个县的历史有多短。
阜宁很穷,在江苏有个口诀,“阜滨响,穷得叮当响”。当地流行淮剧,唱起来就是哭腔。据说是出去要饭的时候,容易得到同情。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把江南大户赶到苏北,这是我家家谱上记载的来历。我在苏州山塘老街看到过洪家老宅,不知道和我家有啥关系,心恻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阜宁没山没水,奶奶说,以前树都没有。出了县城,能看见20里外村口的一棵大树。
除了南北向的通榆河,还有条东西向的射阳河,但是由于阜宁太偏辟,客商都没那么多。阜宁偏僻到什么程度呢?太平天国战火涂炭,基本没有波折到阜宁。我仔细研究了谱系,非常怀疑我母亲的祖上(陈姓)和我老丈人的祖上(马姓),来自失散的太平军和捻军,他们到达阜宁的时间就是十九世纪末尾那段时间。
但是,怎么历史短,怎么穷,怎么偏僻,都不是你们理解的瞎胡闹。
我自己结婚办酒就在阜宁,也在阜宁参加过很多婚礼。我担心我的记忆跟不上形势,今天早晨特意向父母求证了一下,没有变化。
某种程度上,在进步。
以前,到现在,闹公公和叔公,的确是婚礼议题之一。一方面,气氛活跃,一方面,大家相信“闹发”。这一个出发点,和全国各地一致。
闹长辈,是和很多地方不一样的。但是正因为长幼有别,不会瞎闹。这几年的进步是越来越少的肢体接触:表演节目、唱歌、发表声明,成为更加被接受的方式。
我这个月废话说了很多,本来不想多说,但是网上的各种声音太多,我忍不住站出来说两句,就两句:
对于民俗的判断,请听本地人的评价而不是听外地人的附会。
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
以上。
感谢扫下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