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苏北的里下河区域,历史上有一条入海水道,现代叫射阳河,射阳港原始的流域涉及淮安、宝应、阜宁、滨海、射阳、建湖、高邮、兴化、盐城等县,承载的排水面积约平方公里。建国后开挖灌溉总渠,增辟黄沙港,建立夸套、双洋、运粮河、运棉河等独立入海排水区除去平方公里,潼河地区改排新洋港平方公里。
射阳港是里下河区域水系中四条入海河流(“四港”)之一,至年代末,射阳河流域承担排水面积平方公里。射阳河流域水系原始生态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农耕先人长期的治水用水管水的探索演变历程和区域治水的历史农耕文化特征。
一、原始自然水系
射阳河又称射河或阳河,历史上水系源流出于射阳湖,其上中游河段由射阳湖演变而成。清光绪《阜宁县志》载:“春秋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的注释,“东北通射阳湖”。湖区水道密集,长江水可经其入淮。唐宋时,射阳湖口在今喻口阜城一带,阔余丈。
~年黄河夺淮期间,黄河决口侵溢射阳湖区40次以上,射阳湖屡作洪水归海道,大量的洪水泥沙,使射阳湖上中游淤塞;下游在洪水和潮汐共同作用下,河道外伸,河床冲深刷大。至明朝末年,射阳湖淤成一长条形河川湖泊,上游多荡滩,中游河床浅小,夏秋水涨,泛滥成灾,冬春水落不能行十斛之舟,还常卤水倒灌,涉河之州县深受其害,盐城尤甚。
射阳河历史上是个著名渔港,上游淡水和河口外咸水交汇,形成混合水(俗称“鸳鸯水”),是鱼类产卵繁殖的良好场所,鳗鱼、甲鱼、螃蟹特多,金秋时节,蟹肥鳗腴、芦苇摇曳、稻谷飘香,堪称鱼米之乡。
二、治水文化源流
明万历九年(),盐城知县杨瑞云兴工拓浚青沟至庙湾段,正月开工,八月工成,计拓浚丈,其中“自青沟经琶头桥、罗桥、红(洪)桥、管计沟、益林到刘咀与虾沟相接,青沟至虾、须口长丈,均为射阳湖旧道”(民国《阜宁新县志》)。
万历十五年,杨一魁以黄淮交涨,范堤旧闸泄水不及,山阳、盐城等六邑田沉水底,挑浚庙湾等处河道。
明万历二十八年推官李春开挑浚戛粮河,清康熙四十年()再浚,自刘家墩经官渡口、孙小舍至永兴入射阳河,其时海陵河与虾沟(海陵河下段)为射阳河的上游。
崇祯四年(),黄河在苏家咀、柳浦湾新沟、建义口等处决口,黄流灌注射河3年,水退沙停,支河小港大半剩塞,射阳湖口宽仅余23丈。
康熙三十五年()河决童家营,洪水人射阳河,次年积水未消,淮水复溢,决清水潭人射河,射河淤淀60余里,河床浅狭。
康熙四十年大学士伊桑阿开通虾沟(今杨集河)和须沟(今潮河),并永兴西首淤塞之射阳河。
康熙四十五年都统孙滓济再浚虾沟、须沟,工段起自马家荡三墩,全长丈,浚后水流畅通,下河7州县水势全消。须沟自李家庄,经裴桥、三官殿,鹤儿湾至永兴,长丈,宽8~10丈,深1.2~1.8丈,后经潮水冲刷宽20余丈,遂称“潮河”。其时射阳河上游以须沟为正干,虾沟、海陵河、戛粮河为分干。
清雍正十一年(),阜宁县中军守备朱希贤,征集民力,对射阳河新河口至徐大尖的弯道(形似篆文,裁后名篆河)裁弯取直,开新河长2.4公里,较原河缩短流程19.6公里,裁后水流湍激,许多弯道被冲淘裁直。射阳县李家尖的川子港,冲通于嘉庆年间。邵尖弯道弯脚之间滩地很窄,渔民拖船过滩,形成深槽。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二日深夜,狂风骤雨,次晨见射河穿通营防口滩地,川流直下,愈加深阔,昔日射河北岸淤尖,一夜之间成为南岸孤岛。
据江淮测量局民国元年()查勘测量,自泾口闸至海口总长.3公里。民国8年实测裴桥至阜城河底平均低于海平面3米许,阜城至海口河底平均低于海平面约12米。民国10年大运河工程局实测千秋港处落潮时平均流量立方米/秒,两岸农田受益不浅,旱年河水枯浅,常有卤水倒灌,大旱之年卤灾波及阜宁、兴化一带。涝年上游水涨,常有泛滥之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