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淮夷地的变迁

盐城市位于北纬32°35-34°25,东经°25一°56之间,在苏北平原的中部。东部频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北分别与扬州、淮阴两市毗邻,海堤内总面积为一万四千九百八十三平方公里。

盐城市所辖范围,概称为盐阜平原。这一带,古时候叫淮夷地。淮夷地何时成陆的呢?据考古发掘证明,从盐城的丁马岗向东,沿大冈、龙冈、新兴、上冈一线,土中和地表有很多的古化石,颜色灰黑而不透明,形状各异,质地坚硬,人们用它制作盆景中的小假山,俗称“地骨”。这就是古代贝类的遗壳沉积海中而逐渐形成的。在盐城北门外,还发现地层下面有两米左右深的蛎壳带。蛎壳多已破碎,也有少数完整的,如茶杯般大小。据著名科学家茅以升考证:古代筑堤建桥的施工方法,是“种蛎于础以为固”。福建泉州的古洛阳桥,桥墩的基础就是用蛎壳聚凝而成。一九七O年根治海河的施工中,在渤海边也曾挖到坚实的蛎売层。盐城北门外的蛎売层,也可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蛎壳筑的海堤。在古范公堤以西四公里的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石器一百余件。由此可见,这一带最迟成陆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五六千年。

盐城一带成陆后,就成了古准夷部落劳动和栖息的地方。《尚书.禹贡》中记载:“淮夷嫔珠即鱼”。胡渭在《禹贡锥指》一书中指出:淮夷所生活的地区范围,“今淮扬二府近海之地皆是”。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也说:“从黄河下游到江淮流域是东夷和淮夷的活动地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太皞(号伏羲氏),就是东部所有夷人的祖先。春秋战国时,先是吴王夫差“北威齐、晋”,“夺淮夷地而有之”。后越王勾践,发兵姑苏,灭亡了吴国,淮夷地又“吴亡入越”。再后,楚怀王占领了越国的地方,淮夷地封给楚将昭阳做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古淮夷地属泗水郡。秦始皇在五次大规模出外巡游的过程中,曾由长江口沿海北上,经过今盐阜平原的沿海地区,旧时盐城北门外有地名铁柱岗,相传就是秦始皇路过时“驱山峰以塞东海”的遗迹,实际是在这里浇铸铁柱,以镇海龙的旧址。

秦以后,盐阜平原曾为西汉射阳侯刘缠的封地。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年)建盐渎县。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属徐州,东晋隆安元年(公元年)改名盐城县。南北朝时属陈国,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河南省。明代属应天府。清初为江南省一部分,清康熙六年く公元年)划归江苏省。清雍正十年く公元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公元年)建东台县,在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县(今大丰县)、盐东县(今射阳县)、建阳县(今建湖县)、阜东县(今滨海县),一九六六年建响水县,一九八三年三月撤销盐城县,建立盐城市。这就是古淮夷地历史变迁的大概轮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