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河的由来顾正京

射阳河,古代叫射阳湖,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汉朝称射陂,到宋朝一直称射阳湖,汉朝的刘经与樊丹都曾被封为射阳侯。东晋以后,射阳湖与博芝湖、樊良湖、白马湖沟通,成为连接宝应、淮安、盐城各县的巨大湖泊,淮安、扬州两郡七州县大小河流的水都流入射阳湖,湖身面积广大,湖水又深,所以从春秋时期直到宋朝一千多年,一直为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

宋绍熙五年(),黄水夺淮,黄河水夹带大量泥沙冲入淮河。至明朝嘉靖、隆庆以后,黄淮经常泛滥,黄淮水又冲破高宝湖大堤,高宝湖几十座闸同时开放,大水夹带大量泥沙俱下,致使射阳湖日渐淤塞,河床迅速增高,每逢夏秋水涨,湖水溢出湖堤形成千里汪洋,淹没人畜无数。冬春水枯,湖水见底,商船运输又不得通航,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治理射湖水患成为明朝官府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

明万历七年(),盐城县令杨瑞云倡议疏浚射阳湖,举办开湖入海工程,得到士绅民众广泛支持,于是向督府凌云翼递呈奏折,督府请示朝廷获准,拨库银三千两,委任杨瑞云总领其事,督工开河,从此工程浩大的引湖入海工程拉开序幕。开湖工程自万历九年()正月开工,杨瑞云每天亲驾小舟,不畏寒暑在工地督查,直至累病仍督工不息,当年八月终于开通了湖水入海的河道。工程起点自今阜宁西南的青沟小镇,到庙湾八十四里,再从庙湾挖河四百里直达大海,从此射阳湖水直通大海,百姓不再遭受湖水灾害,广大盐民拿起锄犁耕种庄稼。冬春之际,河中可行万斛之舟,海滨物产可运销四方,商贸渐趋繁盛。原来的射阳湖仅存马家荡,新开通的入海水道改称射阳河。

射阳河的开挖成功,给湖周广大百姓带来了福音。人民感念盐城县令杨瑞云的功德,万历十年(),青沟镇百姓在射阳河开工处的元君庙后树墩纪念,名曰杨公墩。

配图:浦军《射河风情》(漆画)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