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动荡、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玉器的生产、流通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为玉器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玉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动荡、社会观念变化使得人们对玉文化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玉器主要表现出与传统观念相矛盾之处,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新特征。本文对魏晋南北朝出土和传世玉器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并对其自然特性和文化象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出土及传世玉器实物,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魏晋南北朝出土及传世玉器统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为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在战乱中形成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玉文化的发展。由于战乱等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玉器数量较少,现统计如下:

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是江苏省阜宁县宋岗东晋墓,出土玉器件;江苏省高邮市高邮晋墓出土玉器件;安徽省蚌埠市东大房墓群出土玉器件;江西省赣县新干大洋洲东晋墓出土玉器件;安徽省灵璧县东花园东晋墓出土玉器件。

传世玉器数量最多的是辽宁省辽阳市宋家陵东晋墓、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北周墓、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河南朝墓、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东汉墓葬、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东周遗址、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玉器中以汉代玉器为最多,魏晋时期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统计,从公元年至公元年的年间,有13个朝代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现玉制品超过件(包含陶制品),其中汉代墓葬发现玉制品总数达到多件(包含陶制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制品总数达到多件(包含陶制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的玉器主要以新疆和田玉为主,除新疆和田玉以外还包括青海玉树地区的玛瑙矿、青海大通县大通镇的玉料以及内蒙古赤峰地区、河北省藁城市等地出土的青田石、岫岩玉等。

玉器自然特性及文化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的使用开始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普通百姓,这种变化带来了玉器的制作工艺和器型的改变,同时也体现在玉的自然特性方面。

从出土玉器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在质地上多以白玉为主,其中尤以和田玉最为常见,其次为青玉和碧玉。

汉代以后,由于皇帝对玉器的偏爱和推崇,使白玉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玉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玉料较汉代有所增加,但数量上不及汉代多。而从玉质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制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追求玉的自然特性。

如玉琮多用羊脂白为原料,其形制主要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而玉璧、玉璜则多为圆形,除少数呈长方形或方形外,大多数呈椭圆形或长方形。这一时期玉的自然性还表现在玉器表面光泽上。

在汉代以后玉器表面光泽多呈青玉或白色,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表面光泽则主要以羊脂白为原料。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汉代以后玉器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后对玉器表面抛光处理要求较高所致;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阶级分化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追求玉的自然性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玉的使用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普通百姓。这一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玉有五德”观念逐渐被抛弃,而“君子比德于玉”(《礼记?玉藻》)等说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制玉工艺与手工业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玉器的工具、材料和工艺方面。

在工具方面,由于人们对玉的认识和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当时用于玉料加工的工具已达20多种,而且出现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在所用的金属材料中,铁、铜、铅、锡等已能独立用于制作工具。

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铁制圆钻,用它可以进行钻削,从而可用于钻孔、钻削玉器。在材料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多样的玉材。

除传统的和田玉、青玉、碧玉、青黄玉、白玉之外,还出现了以新疆和田玉产制的青白玉和岫岩玉。在工艺方面,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玉石原料开采技术进步,玉器产量迅速增加,从而促进了玉器制造技术的提高。玉材开采方面出现了用机器在一定区域内挖取玉材或开采玉石原料;切割技术方面出现了机械切割和工具切割;琢磨技术方面则出现了磨制和抛光技术。

从考古出土情况看,当时玉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一是琢玉工具不断改进;二是玉器加工已突破了原有的器形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

三是玉器琢磨工艺不断改进,可以利用不同原料在不同器形上雕琢出不同艺术效果;四是雕刻艺术有了明显进步,玉工的创作空间大大拓展。

据《隋书》记载,当时有“琢玉之工,万人之多”,这说明当时从事玉器制作的玉工已有数千人之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生产工具已出现了多达20余种的加工工具。其中包括刀、铲、凿、钻、锥等,还出现了锯子、刨子等工具。

随着玉器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玉器加工的玉工,并在汉代玉工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雕琢技艺,形成了新的雕琢工艺:一是运用钻孔、琢孔等工具进行穿孔;二是运用凿子、凿子等工具对玉器进行琢磨;三是运用各种工具对玉器进行钻孔。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采用圆雕、浮雕等技法来表现。

玉器功能与文化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功能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祭祀。这一时期玉器的使用主要表现在墓葬中。除墓葬之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玉衣和玉牌饰等,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和南梁简文帝萧纲墓中均出土了玉衣,有青玉、白玉、青白玉、白玉等多种形制。

荆州南郡江陵县晋简文帝萧纲墓中出土了玉衣;在洛阳西晋墓中也出土了玉衣。这些玉衣既有用来殉葬的,也有作为陪葬品的。

这一时期的玉器还多用于随葬,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长10.2厘米、宽4.6厘米、厚0.8厘米的玉片,其上阴刻有“好[女]”字。据《汉书》记载:“好[女],天汉后,皇后也,姓李,为上好之。”

这里所说的“好[女]”即是指汉成帝宠幸的李姓美人,而这件玉片就是她生前所用之物。

其次是丧葬用玉。

这一时期的玉器除了随葬之外,还用于丧葬。如山东滕州东关遗址、河南洛阳北邙山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随葬玉器,包括玉衣、玉牌、玉牌等,这些玉器均为葬玉。尤其是东关遗址出土的玉中有大量的玉鱼、玉虎和玉鸟等动物形玉器,是最具代表性的葬玉之一。

再次是佩饰。佩饰是这一时期玉器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之一。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一件青玉“好[女]”形佩,其形状像一只山鸡,其上阴刻“好[女]”字。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佩饰,其中有长21.6厘米、宽5.7厘米、厚0.8厘米的青玉“好[女]”形佩;又如洛阳北邙山墓葬出土了一件高8.5厘米、宽10.2厘米、厚0.8厘米的玉佩。

文化变革下用玉思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

在政治上,西晋时期出现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王朝处于分裂状态,导致政治动荡、社会动荡。

在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传统观念中的玉文化产生了质疑和否定,开始崇尚自然,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以佛教为主的思想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北魏时期就已有佛寺设立,但是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并没有真正流行起来。

东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人们开始对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时佛教思想中出现了很多与儒家思想相矛盾之处。如佛教讲究“清心寡欲”、“出世”等观念;儒家提倡“中和”、“中庸”等观念;同时佛教提倡“禁欲主义”、“断情绝爱”等。

由于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道教神仙崇拜的玉器。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发现的《玉女》《仙人骑凤图》《龙凤双兽图》等玉器就是道教神仙信仰和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佛教中的一些经典在当时也得到了传播和应用,如《金刚经》在当时就已经出现在人们面前了。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玉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笔者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人们开始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玉器上的雕琢越来越简单、粗糙,在用玉上也越来越崇尚自然、质朴的生活。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玉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但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对玉文化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崇敬感。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民族大融合等原因,使得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频繁的交流和往来。在这种交流和往来中,玉文化在逐渐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也说明了玉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宗真.魏晋南北朝出土玉器研究.东南文化,,02。

2、古方.曹魏王粲所创玉佩样式及佩法.中国历史文物,,03。

3、左俊.魏晋南北朝玉佩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06。

4、詹德隆.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文博,,04。

5、褚馨.六朝时期的玉容器.华夏考古,,0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