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来源:光明网
社会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来都有一些格外的期待,比如仰望星空、弄潮逐浪等等。
近日网友爆料,有清华博士生报考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随后就开始了一波波反转:清华大学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长沙当地回应,当事人本科毕业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包括本次协警报考,也是用“清华博士”的名义填报。
看来整件事就是个乌龙,一个由报考人员不诚实引发的舆论过山车。随着各方澄清到位,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各方都可以“松一口气”,那些原有的秩序并没有被打破:名校博士并没有去考协警更没有落榜,那些学历预设、职业预设还依然存在。
不过,这些预设恐怕也是摇摇晃晃了,谁敢保证下次不会真的出现类似情况呢?一些新闻或许可做注脚,这段时间广东的山区县和平县、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纷纷引进了一大批名校毕业生,北大博士、海归硕士也去当了城管,这些都引发了舆论的密集 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形或许有差异,戏剧性比“清华博士考协警”也稍微弱些,但不可否认舆论 无论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合理化解释这种现象,是人各有志、特殊热爱,还是地方引才有诚意,有一点是没法否认的:这些事一定会成为热点,它们一定符合新闻的基本属性——反常、新奇。
这种阅读心理,是没法抹去的。这种就业观念,可以说是“传统”,如果尖锐些还可以说是“过时”,但这就是“现实”。没法想象如果去采访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会是新闻中讲述的“现实”吗?
人们对于名校毕业的未来、职业理想的憧憬其实很固化,即实现一种稳定的预期,这也是人们努力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是为了一个远大而开阔的目标。如果这种“天道酬勤”的因果路径总是被打破,那也不难想象会雕刻出怎样的人生观。
所以,即便“清华博士考协警”是个乌龙,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依然值得琢磨。本是相关单位自己审核的事务,却动用了不少的公共资源。人们在这种事上很纠结也很敏感,对一个不能相信、不愿相信又害怕相信的事,反反复复地确证,把一个几乎没有新闻价值的招考,变成了新闻的头条热点。
最后的反转也很有意思,当事人是一位二本院校毕业生。那么二本院校毕业生考协警,就能完全心安理得的接受?别忘了,这是个无学历要求、无编制的岗位。相信每一位二本院校的毕业生,都会从新闻里读出自己的想法。
仍然要说一句,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脚踏实地地选择职业道路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社会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来都有一些格外的期待,比如仰望星空、弄潮逐浪等等。从这场乌龙来看,这种期待依然还是存在的,社会还是应当努力,去创造这样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