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老城区遗存的历史建筑中来自歙县大阜潘姓家族的祖产存量之多,仿佛跑错巷子都曾是姓“潘”的家。

潘世恩故居(苏州状元博物馆)

有蒋庙前、海红坊、纽家巷、史家巷、南石子街、混堂弄……

潘家金榜题名第一人是潘奕隽,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随着其二弟潘奕藻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随着其三弟潘奕基儿子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状元,位及人臣。此后,潘氏家族人文蔚兴,总共出了一个状元、两个探花、十八个进士、三十多个举人。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

潘荫祖故居

大阜潘氏在清代中后期成为一个对苏州历史、人文、文化影响很大的家族。要了解苏州古代、近代史及苏州地方志,大阜潘氏家族是绕不开了课题。

去年我就到过北岸村,时间太仓促了没去成,这次通过朋友跟看祠堂的先生预约了时间。要访潘氏家族的祖籍地,最大的看点就是祠堂了,村里潘世恩家族的祖房已没有遗存了。但是,我还是早到了一个小时。想着在古村落走走看看,找找一代人杰祖籍地的感觉。

走了一圈没什么感觉村里都是普通民居,看来被评为歙县古村落重点戏就潘家宗祠了。

果然,始建明末、清同治年重修的潘氏宗祠气势不俗。五凤门楼壮观,砖雕八字墙雕工精细。

开门的先生来了,操着歙县腔的普通话,真诚而客气。

潘家宗祠

潘家宗祠里面几乎都是潘世恩家族的故事。看门先生对这些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了,一一给我讲解着。门上方的“潘氏宗祠”及牌匾“大学士”都是潘世恩所题。

潘家宗祠

“潘”字少一撇成了“缺撇潘”?看门先生呵呵地笑了,祖宗说了,一撇就像顶帽子盖住了头,宗族就没有出头之日,拿掉一撇,有水有田有米,宗族就兴旺发达。

我也笑了,言之有理。

潘家宗祠

宗祠为三进,宽约20米,进深约40米,中有庭院,两侧为庑廊,中进五开间。后进七开间。梁上高悬历朝潘氏名人匾额。数量之多,有十三块,足见潘家鼎盛时期,家族势力的庞大。

看门先生挺自豪地指着“伯侄翰林”、“父子进士”二块牌匾。跟我讲解,这是宰相刘墉所题匾。

我频频点头。我的谦逊得到了看门先生的好感。他讲了段潘世恩的轶闻。

离祠堂五百米处有座龙眼桥(双孔石桥)。清朝是禁止民间建造双孔石桥的只有宫里才有。潘世恩有次回大阜祭祖,同族中人请求潘在河西建桥,潘世恩欣然应承。回京后他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有次逢着在朝廷值日,乘着闲瑕,他绘制着桥的草图,犹豫着依据实际尺寸建三孔桥桥洞跨度太小,建单孔桥跨度又太大。这时,刚好皇帝走过,寻问究竟,潘如实相实。皇帝大笑,那就建二孔桥哎,真笨。潘世恩赶紧跪地,“赐臣龙眼,谢万岁!万万岁!”事先皇帝才知这事失了宫中规矩,但是“金口”已开,也就默认了。这样大阜村西小涧上有了一座皇帝“特许”建造的桥。

龙眼桥

我也回赠了看门先生一个潘世恩的故事。潘世恩原本住在苏州名叫海红坊的巷子里。他在高中状元后被皇帝召见,皇帝问他,家居何处,潘世恩急答“苏州观前街东。事后吓出一身冷汗,口误了,海红坊在观前街西。为避“欺君之嫌”他连夜急令家人速购观前街东的宅第,家人买下钮家巷的房产成了“状元府第”(现在苏州状元博物馆)。

看门先生的故事,我的故事,都是无从考证的民间传说。数风流人物还得看今朝。

潘家宗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