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金秋1
新华社最新消息,月3日发生在辽宁开原的龙卷风灾害已造成6人死亡、人受伤、余人受灾。专家表示,此次辽宁开原龙卷风由强对流天气中的“超级单体”引发,破坏力极强,且难以检测。此前,我国东部地区曾多次发生龙卷风。
据媒体报道,7月3日,辽宁开原市遭遇短时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龙卷风袭击了小半个城市,市区内部分房屋设施受损严重。
7月4日8时,辽宁省气象台发布消息称,受东北冷涡以及蒙古气旋前侧低压带共同影响,年7月3日下午铁岭地区出现龙卷、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天气雷达显示,强回波从铁岭昌图县进入开原市西北部金沟子镇,向东南方向移动到开原市区附近。开原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在17时25分到37分观测到开原市区出现龙卷,气象站测得的最大瞬时风速为23.0米/秒(9级)。
对于龙卷风,中国天气网解释称,龙卷风是在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小范围的空气涡旋,中心风力可达~米/秒,龙卷风下部的直径一般在几米到数百米之间,特别大的龙卷能达到1公里;龙卷风形成后,一般维持十几分钟到几小时,袭击范围很小,但破坏力大。
辽宁省气象台发文称,龙卷风的时空尺度很小,直径一般在米以下,发生至消散的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现有气象观测设备难以监测到龙卷风。
对于龙卷风的形成,一般认为,它是从积雨云发展而成的。
中国天气网认为,与雷暴、冰雹等不同,龙卷风是一种很强烈、很极端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因此它诞生的环境也很特殊。一般,只有非常深厚、非常庞大的积雨云才能孕育出龙卷风,能够孕育龙卷风的积雨云水平尺度可以达到几十到上百公里,垂直尺度至少能达到十几公里。在庞大的积雨云内部,高层和低层的风速会非常快,而且,高层和低层风向差异非常大,很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一个快速旋转的空气管,称之为涡旋,由于受到摩擦力和地球本身自转等因素的影响,这个空气管是倾斜的。气流在快速旋转的过程中,就会不停地卷入更多的气流,这个巨型空气管就会不停发展壮大。当它发展到足够大并向下落到地面上时,就形成龙卷风,龙卷风本身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因此的它的破坏力也惊人。
北京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表示,此次开原龙卷风系对流发展旺盛时,积雨云发展成超级单体而诱发的。这类龙卷风经过之地毁坏力极强,地面物体会被抽吸到空中。
龙卷的形态一般被分为三类。当龙卷产生时,总有一条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漏斗状云柱从对流云云底盘旋而下,有的能伸达地面,在地面引起灾害性的风被称为龙卷;有的未及地面或未在地面产生灾害性风的被称为空中漏斗;有的伸达水面,被称为水龙卷。
就发生的区域,龙卷风主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比如北美、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地,其中美国是龙卷风出现最多国家,记录到的龙卷风平均每年有个(—年平均),堪称“龙卷王国”;寒带和赤道附近地区从未出现过龙卷风。
目前,龙卷风在我国不算常见的灾害,但我国每年都有龙卷风现象(灾害)发生。据中国气象频道统计,4-8月龙卷风个数占全年的91.7%,其中4月、7月龙卷风分别占全年的18.5%和29.5%;龙卷风以午后到傍晚最为多见;不同地区出现龙卷风月份略有差异,比如华南多发月份为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和7月多发,华北地区6-7月多发,东北地区多发时段为6-8月,西南地区主要发生在7-8月,西北地区7月多发龙卷风。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龙卷风的多发地区,其中南通最多,苏州次多。张明英称,我国龙卷风多发于东部地区。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广东、内蒙古、浙江等地均曾发生过龙卷风。年6月23日下午14点30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遭遇的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截至6月26日9时,江苏盐城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共造成99人死亡,受伤人。此次龙卷风被专家组判定等级为EF4级,风力超过17级。
如何对龙卷风进行预报?张明英认为,一般而言,龙卷风发生的范围很小,直径不到一公里,生成时间快,消失也快,很难进行研究。龙卷风在美国比较多发,在中国则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但是都是偶然现象。“一般都是作为一个研究项目,但是预报方面只能提前几分钟,在可视范围内进行预报。”
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高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龙卷风属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灾害天气,龙卷风发生至消散的时间短,作用面积很小,以至于现有的探测仪器无法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观测。
对于如何防御龙卷风,中央气象台首席分析师胡啸提供了如下措施: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小房间内抱头蹲下,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双手护住头部和脖子,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