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取晋元高级中学校长季洪旭在奉贤中学和晋元高级中学的生活轨迹,观察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步伐,勾勒他办学的思考:如何与师生一起持续地改革,以及与师生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他为什么到一所学校就能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
文章原载于《上海教育》(年12月a刊),有删节,原文详见杂志。
在普陀区,晋元高级中学很有影响。它创办于年,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年,学校就被定为市重点,年又成为上海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荣誉称号很多,有近50项。
最有分量的,是“教育部课改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全国中小学影子校长培训基地”以及“上海市学校德育协同管理实训基地”。能同时拿到这三块分量很重的牌子,表明了这所学校的身份:在课改上,已跻身于全国先进;学校的校长,已在上海和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写过许多校长,采访季洪旭之后,发现他身上有些传奇。季洪旭是年生人,年大学毕业,来到江苏省阜宁中学。在江苏,最初能冠上“江苏省xx中学”的(如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全省一共18所,表明其地位显赫。在这样一所学校,季洪旭在做了五年教师、团委书记后,在28岁那年直接跳级当上副校长,32岁做了校长。换句话说,季洪旭在江苏省老牌重点学校,整整做了9年校长。在年纪很轻的时候,他已经打开了视野和境界。
仿佛有缘,在年至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晋元高级中学选中,做了一年半的副校长。年,他又到上海远郊奉贤中学担任校长,经过12年努力,硬是让一所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高考升学率滞后的学校,一跃而成郊县最有影响的学校。年8月,他又来到普陀区晋元高级中学。仅仅4年不到,我在同学校中层干部的接触中,深感教师对他发自心底的敬重与景仰。4年就能取得如此口碑,真的不容易。
他约1.75米的个子,长方脸,架一副珐琅架眼镜,一对浓浓的眉毛,很有特点。你和他一接触,感觉他身上有一种威严,但又有一种亲和感,这就是他的本事。他有宏观思维和眼光,又有体贴入微的待人之道,他聪明而又含而不露,善表达又不事张扬。奉贤中学的教师曾这样评价他:力挽狂澜却也能淡定从容;温文尔雅却不失改革举措;宏幅巨制却也能丝丝入扣。
本文选取季洪旭在奉贤中学和晋元高级中学的生活轨迹,观察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步伐,勾勒他办学的思考:如何与师生一起持续地改革,以及与师生建立亲密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他为什么到一所学校就能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
奉贤中学12年:
以我真心奉“贤才”
我大约八点三刻来到学校。季校长沏茶、寒暄。我俩坐在接待室大圆桌的两边。我见他拿出笔记本,里面列了些提纲。随后,便轻松地聊了起来。
我开门见山:“年,你38岁。作为江苏省一所名校的校长,荣誉、地位、名利都有了,你为什么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远郊奉贤,其想法是什么?据我所知,那些年奉贤教育质量下滑严重,你刚进校时,碰到了怎样的困难?”
他沉思,缓缓地说:“当年从阜宁来到上海,有一种新鲜感。我原始的想法是,能否在上海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否还有一些生长的空间?现在回过头想想,那时多少还有点浮躁。”
“到了学校之后,发现落差很大,有许多‘意想不到’:(1)优秀生源流失很多。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黄浦江’。年中考时,奉贤区排名前名的学生中,只有3名留在奉贤中学。(2)师资严重不足。那时,奉贤教育正处低谷。由于区位条件差异,交通不发达,许多好的师资流失;加上奉贤中学迁入新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自身原有的一点优质资源被稀释。那一年的高考一本入学率只有40%不到。(3)在文化上,学校在奉贤地区是龙头老大,小富即安,没有危机感,小日子过得挺滋润。(4)从我的角度讲,我是空降兵,还面临班子融合的困难。当时管理上着重抓成绩,没有考虑长远的格局和目标。另一方面,老百姓和区里领导对学校的期望值又特别高。”
“面对这种状况,你怎么思考?怎么与班子一起,高屋建瓴,打开思路,架构新的格局与发展目标?”我问。
“学校百废待兴。我经常整周整周地不回市区的家,差不多每晚挑灯夜战,谋划和制定学校发展的策略和制度。我希望班子和广大教师与我一样,尽可能把学校作为自己的生命场所。我和我的团队,首先在学校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取得了共识:主要矛盾——学校的入学率低下与老百姓对投资新建的奉贤中学高期望值的矛盾。确定的目标是:‘一个中心,两个坚持’。‘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两个坚持’,坚持减负增效,坚持改革发展。
在年教师节,我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学校的定位:‘郊区一流,上海领先,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中’,还根据学校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学校15年发展目标:前期,求生存;中期,求发展;后期,求品牌。当时,我知道有些人在背后是嘲讽的,说我是空想主义者。我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责任、有韧性、能坚守。现在回过头看奉贤中学的那些年,我们每个阶段都走得很扎实,每一个阶段都圆满完成任务。”
季校长的话使我兴奋起来。我说:“请你谈谈学校三个阶段所走过的历程。每个阶段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么实施的?”“一言难尽。”季校长说。
“像奉贤中学这样一所高中,如何变革?如何整体推进?我心里清楚,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面对现实,一切从当下做起。”
“第一阶段是谋生存,时间约在年至年间。总的思考,聚焦资源建设。具体而言,抓了四项工作。”
“第一项,抓学生资源。我们清楚,‘没有升学率的学校,不能立足于今天’。为了求生存,不能讲唯生源论,但生源对学校而言,确实重要。那时,我带了六个小组,以自己的诚意和愿景,挨家挨户去说服学生和家长。其间,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有时前脚与家长电话约好,后脚就被‘放了鸽子’。我没有怨气,对老师说,好生源,能留一个是一个。只要能把更多学生送上好大学,就能大大提升学校的办学自信。就这样,我们一干就是五年。奉贤中学的优秀生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第二项,抓教师资源。其实,比生源更棘手的是教学质量。抓好教师,是校长第一位的职责。我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二是优化教师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尽可能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培训达标的好教师梯队。当时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是三方面,一是通过内部分配制度,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前勤与后勤一个样’。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的几个评价制度的出台,让教师体会到一种归属感和成功感。”
“如何给教师找到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专业成长的路径?学校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链,简单称作‘五个成’:(1)对刚毕业的教师,采用一师一徒的方式,让教师‘成师’(合格教师)。(2)对2至5年的教师,采用一徒多师或一师多徒,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兼收并蓄,不断‘成熟’。(3)对5年至10年的教师,由学校名师带教,让他们在教学业绩、教育科研等方面,能得到大大提升,能取得‘成功’。(4)对10年以上或已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学校聘请区里的名师,与他们‘一对一’带教,让他们参加各种教学展示和交流活动,使之‘成名’。(5)对校内的一些顶层教师,我一次一次上门拜访,请来市级名师,比如语文的陈忠樑、张大文,数学的奚定华,英语的何亚男,化学的叶佩玉、陈永平,物理的王铁桦等等,让他们在全市的学科领域取得话语权,由此而‘成家’。”
他接着说:“王老师,你一定想听个例子。当时,学校搬迁,教师从人急剧扩张到人。其中,高一讲台上60%的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他们如何培养?如何守住课堂教学的底线?
我想了个办法:给每位新教师提供统一的‘模板’,让新教师先依葫芦画瓢,从上一堂合格的课做起。这个模板就是‘导学案’,细化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习题选择等各个环节,整个高一年级统一推进。这种托‘底部’的办法,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第三项,抓教学资源。如何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我们着重开发‘导学案’。‘导学案’的本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案。也就是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研究、实践的整体过程,通过‘导’,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建构知识。我们的推进策略是:从‘点’处着手,由‘点’及面。第一年,先在高三年级数理化试点;第二年,选择学校理科试点;第三年,再从文科着手。大约经过5年,才架构了体系。”
“第四项,抓管理资源。主要是调整学校管理结构。我们建立了五大中心、四大部。五大中心是:课程教学指导中心、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与服务中心、学校发展与质量保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四大部是:高一部、高二部、高三部再加一个新疆部。我们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减少了中间层次,强化了服务功能,优化了管理资源,提高了组织效能。”
“教师都说你是一位很讲人情味的校长,能举些例子吗?”我问。他笑了起来,说:“就讲几件事吧。”
“我发现,学校老师经常要外出洗车,耗时很长。干脆,我请了两个临时工,专为大家洗车。到了晚托班时,一边是班上有学生等着老师质疑,一边是老师家里也有孩子等着接送与陪伴,我就请几位阿姨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帮着老师照看……学校还给老师提供每天三顿的免费自助餐。我坚持在每位老师的生日之时给他写封亲笔信。有一年写了多封信。由于我对老师熟,笔下带情,这一封封满含真挚感情的信,会在老师内心激起深情的涟漪。
我有个朴素的想法,校长多管管老师的事,老师就会多想想学生的事。校长和老师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会产生移情思维,它会产生学校变革的心理黏合剂;它会诱发老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发展的高度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求发展,时间大约是年至年间。”?季校长接着说。
“直到这个阶段,我才确立了自己思考的理念:敦本重学、奉文育贤,主动发展。这一阶段学校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到底强调分数至上还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前5年,学校教育质量上来了,当时的质量在郊县已崭露头角。有一部分教师想保住它,他们更多地关心分数,更少地关心育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和我的团队给学校的定位是:从内涵发展走向优质特色发展的轨道。主要是机制变革。如何推进?我们确立六项策略:(1)德育机制,从优化资源走向‘奉文育人’的德育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特色。(2)课程机制从全面优化走向特色,完善课程体系。(3)教学机制从注重传授走向激发潜能,落实‘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等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教师发展机制从制度自觉走向文化自觉,追求更多的自我实现。(5)管理机制从规范化管理走向智慧型领导,实现全面、全员、全程的学校质量管理。(6)科研机制从经验提升走向项目驱动,促进老师对教育有更理性、更系统的认识。”
此时,我插了话:“你能否就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思路和特点?能举些例子更好。”“好,给你讲三个方面。”季校长答应得很畅快。
“第一方面,讲讲德育特色课程。我们提出了‘以奉文育贤为主线,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以生活德育为路径’的德育体系。具体而言:(1)‘主线’在‘贤’字上做文章,搭建‘育贤工程’。高一是‘明贤’,高二是‘立贤’,高三是‘践贤’。(2)德育课程作为载体,形成了‘与学校对话、与名人对话、与生活对话’三个对话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认同。(3)‘路径’,采用德育生活化为路径,让学生把道德认知、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向。”
“学校在‘育贤’上,还开展了通识讲座。通过复旦大学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请来一批复旦知名教授,如朱维铮、王德峰、桑玉成、郑成良、陈尚和、陈果等,他们讲政治、历史、哲学、法学、民族学等。这些教授每人讲一个半小时,其中半小时与学生对话。这些对话极精彩。
5年多来,通识讲座共开设了多场,带来积极的影响:其一,学生的胸襟开阔了。以往,对大学知名教授,中学生感觉高不可攀。现今,大学教授与中学生面对面,这种感觉真好。大学教授人文、历史、哲学的课,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预见未来的自己、给自己正确定位,都非常有帮助。其二,激发了学生的发展动力。这类讲座本身是教育变革的一项实验。它对于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不论对大学还是中学,都是一项革命性的探索。有了这类通识讲座,‘育贤’工程有了塔尖,有了高度。”
“第二方面,谈谈激发学生潜能的课题。这是个大课题,贯通学校好多年的工作,它是针对学校这一时期的新矛盾而展开的。做这个课题,叶澜老师对我以及全校教师影响很大。她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可以激发的。它的本质是在学生已知的东西(包括所具备的基础)与学生生成之间进行生命的对话。叶老师和她的团队给学校老师做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用四句话概括:(1)通过‘奉文育贤’的德育课程和人生规划课程,激发学生的动力潜能。(2)实施了‘二二三四’导学制课堂范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何为‘二二三四’导学制?我们开展了‘两点’(准起点、高视点),‘两化’(问题化、结构化),‘三动’(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动嘴),‘四导’(教师导读、导思、导研、导行)。学校对这种教学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与实践,差不多每个教师都掌握了。(3)开发实施融拓展、体验、探索‘三维一体’的社团课程,激发学生的志趣潜能。学校差不多每个月都有校本节庆活动,还建了80多个学生社团(如涵影社、舞蹈社、民乐团、篆刻社……)。开发这些活动,学校注意了两条:一是,所有的重大活动都要精心准备、精心实施,力求使每次活动让学生终身难忘;二是,每一次重大活动都要重视仪式感,让学生领悟到:生命就是一场又一场庄严的仪式。(4)架构创新素养培养课程,激发资优生的优势潜能。主要思路是提供学生超前学习的可能,让更多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提高创新的意识、能力、思维和品质。”
“第三方面,教师机制从制度自觉走向文化自觉。好的文化形成是漫长的。我们建立了‘四维’‘四层’‘四阶’教师梯队的架构。什么是‘四维’?即从师德、教学、育人、科研四个维度,建立培养体系。‘四层’,即学习、实践、研究、展示,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四阶’,建立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梯队培养工程。显然,这个教师发展架构更系统、更科学,有利于打造一支敬业、乐业、专业的教师梯队,培养足够数量的研究型、专家型名师。”
“第三阶段是求品牌,时间在年至年8月间。”
“到了这个时候,学校的办学新目标是:沿着现代化的研究型高中方向,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品牌学校。它是变革的高级阶段,聚焦文化变革。我们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事,筹建了2.1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大楼,促进学校沿着‘现代化研究型高中’朝高位发展。造这幢大楼,其宗旨是让学生有研究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沿着激发潜能这条路,持续地走下去。”
“第二件事,我们提出了聚焦教师与学生的八大文化诉求。它聚焦文化变革,也可称之为转型变革的八大变革策略:(1)学生文化,聚焦选择力和学习力。(2)教师文化,倡导研究力和个性化。(3)学科文化,突出优质性和独特性。(4)课程文化,重视选择性和开放性。(5)教学文化,体现生长性和结构化。(6)技术文化,凸现生活化和现代化。(7)管理文化,强调精细化和民主化。(8)思想文化,展现包容性和先进性。”
“这个阶段,原先计划是5年,而我年8月调到晋元高级中学。应该看到,我和我的团队,从文化变革主体的文化诉求出发,通过课程、教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文化变革,凝聚学校的文化精神,构建学校的文化生态,实现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还是基本确立了‘奉文育贤’的教育品牌。”
“回顾在奉贤中学的12年,有一点体会很深,当校长和全体师生不再把眼光盯着分数,而是认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这所学校一定兴旺。
我讲一组数据:从年至年,学校教师获得市级及以上的教科研成果项,教学评比类26项。有5位教师出版个人专著;学校自培了特级教师、校长7名;区“双名三优”教师37名;有18位教师参加市名师培养基地的培训。学校有了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学生发展也很好,他们在各类高级别的学科竞赛中和科技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全国一、二、三等奖超人次,获市一、二等奖达人次,di创新团队在全球大赛中勇摘桂冠,科技创新团队获国家专利多项。令人欣喜的是,学校教育质量连创新高,高考一本上线率(自招率)从不到40%逐年上升到80%以上,多年稳定在‘远郊第一、上海领先’水平,新疆部7届毕业生,有6届高考成绩名列全市新疆内高班第一。更为可贵的是,奉贤中学的高中毕业生从校门走出,呈现志向远大、自信阳光、富有个性的精神面貌。对这种显著变化,上海教育界同行都称作‘奉贤中学现象’。”
听着季校长颇为自豪的讲述,我的情绪也受到感染。此时,我提出了一个久藏心底的疑惑,而它,恰恰是我一直在追寻的校长品德。
我问:“我读到你有一段材料时,是流泪的。一方面,你对待教师、学生是满腔热诚地付出,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师生;另一方面,你对家庭和亲人其实是有一份愧疚的:你妻子身体不好,你毅然决然把她从市区迁至奉贤;你女儿品学兼优,初中升高中完全可以推优,你偏不肯;你母亲在病榻的最后一刻盼着你,你赶到之际已晚……我想请你谈谈校长的人情味、人性化,以及谈谈公平与公正。”
听到这个问题,他眼睛盯着我,缓缓而又一字一顿地说:“对公平、公正,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对人性化的理解,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也许校长与教师之间,关系有轻有重,有亲有疏,但对教职员工的价值判断,一定要客观公正。校长行得正,教师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二,一位优秀校长的素质就是眼光、胸怀和实力。在尊重与被尊重中,我更愿意以长带短、扬长带短。在奉贤中学,我一直在研究激发学生潜能和激发教师潜能。当然,在与教师相处时,我会包容教师的缺点和缺陷。其三,校长要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子女的上学读书、看病求医问题。我的特点是,我一定会把私人关系用到教师头上。资源每个人都有,我一定把自己的所有资源都尽力给每一位教师。我相信,当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资源发挥出来的时候,学校一定会变得足够强大。”
听着季校长娓娓道来,我的脑海突然跳出一位哲学家的话:“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着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应该是属于有信仰生活的人。那么,信仰是什么?是内心的光。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我想,季洪旭是一位有着自己人生之路的人。
晋元高级中学4年半:
让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
“你到了一所新学校,一定会带着旧学校的成功经验,或者讲有奉贤中学的痕迹;但又必须扎根新学校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环境,从中找寻新学校的愿景、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到了晋元,你给学校的定位是什么?”我问。
他笑着说:“也是有缘,年至年间,我曾在这儿担任副校长。熟悉的同仁和校园,勾起美好的回忆,对这儿还是满含深情厚谊,更怀有使命感。到任之后,深入课堂、深入师生、进行调研、决策咨询、反复论证。
“20世纪90年代,赵凤飞校长曾提出‘选择教育’,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我和我的团队提出‘选择教育’十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定位于三年发展期(~),聚焦结构治理和要素融合;第二步,定位于四年生成期(~),聚焦机制制度和师生需要;第三步,定位于成熟期(~),聚焦先进文化和品牌建设。这个“十年三步走”,确有奉贤中学的痕迹,但更追求晋元高级中学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特色。”
“我们给晋元的愿景是:‘沿着选择教育的方向,将学校办成上海先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受人尊敬的品牌学校。’什么是受人尊敬的品牌学校?我的回答是:晋元,要办与祖国共命运的教育,办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教育,办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这儿提出的‘选择教育’,它与奉贤中学‘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课题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晋元的‘选择教育’在做法上有哪些特点?”我问。
“先讲讲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其一,我做学生潜能开发的时候,其中很大一部分思考是来源于‘选择教育’,包括尊重差异、多元选择、以长带短等。而‘选择教育’背后的主题,无论是选择兴趣爱好、选择发展优势智能还是选择人生发展志向,这些都是为了沿着‘志向、兴趣、智能’协调一致的方向发展,这又与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逻辑路径是相同的。两者之间是殊途同归,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选择发展,以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为特征的。
其二,新高考背景下,无论是‘激发学生潜能’还是‘选择教育’,其理念、课题内涵、实施策略及操作路径,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再讲讲晋元现在做的‘选择教育’。我们制定了《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行动纲要》,共13章,条,近3万字。它是学校办学的总纲、全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南。当然,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智慧校园’等章节,都围绕‘选择教育’这个大课题展开。各章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章与章之间又相互关联,互有交叉。它对选择教育的价值、功能、目标、任务、结构、行为方式,提出了总体判断和要求。”
“我们提出‘选择教育’的理念是:‘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在‘选择教育’过程中,强调了五大原则:(1)主体体验原则。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同化和顺应,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自我暗示。(2)协调一致原则,即志趣能发展协调一致,‘外界作用’和‘自我作用’协调一致,个人选择、学校选择、家庭选择协调一致。(3)尊重差异原则。以学生个别差异为依据和出发点,对不同学生创设相应的教育情境,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4)多元选择原则。满足学生多元选择,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5)‘以长带短’原则。善于用‘放大镜’观察学生的优点,扬学生之‘长’。我们希望晋元的老师,必须要有发现并发展学生长处的眼光和本领。”
“我们构建了‘因能分层’‘因志分类’‘因趣分群’的层类群3.0套餐课程。什么是‘因能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根据他们人文方向、数理学习、个性特长的不同需求,自主选择的课程层级。‘因志分层’,依据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在学科及生涯发展上的志向,形成自己的高考选考组合。‘因趣分群’,是针对学生爱好特长和优势潜能的差异而设置的跨学科课程。学校设置了六大课程群。上述套餐课程,适合了学生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志向发展和不同个性特长的不同需求,实现纵向贯通的学习链和横向关联的课程链。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强化了‘二二三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了智能学习的环境(推进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倡导教师对学生四个方面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学习路径和思维特点;研究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学科之间关联的知识结构。以此打造学校的教学生态。”
我又问:“你提出学生的发展路径是‘自我认识-规划自我-选择课程-发展自我-调整自我’,你还重视‘学涯规划’‘职涯规划’‘生涯规划’的‘三涯’体验课程,对此怎么解释?能举个例子吗?”
也许这是一个季校长感兴趣的题目,他笑着说:“让每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这是个大命题。我们在教育功能上,一直强调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不对?当然对!其实,在教育功能上,还要加一条,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通过教育,在学生时代就懂得自我认识、自我规划、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在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阶段(尤其在转折时期),做到对自己准确定位,非常重要。”
“就高中生而言,我们非常重视‘三涯’体验课程。我们架构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使生涯认知、生涯实践与求知问学融为一体,从而让每个学生明白我是谁、我将来成为谁,认识当下的自己,预见未来的自己。通过‘三涯’体验课程,我们想达到四个目的:(1)让学生在认识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2)在学会选择和抉择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趣和志趣;(3)在目标制定和达成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动力和毅力;(4)在信息技术时代,懂得技术源于生活,把学科信息和生活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句话,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让晋元的学生走出‘被分数’和‘被高校’的选择怪圈,而是准确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心仪的高校;在人生的选择上,能学会对自我价值的日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