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午,盐城市阜宁县芦蒲镇沈朱村。

阳光穿过二楼的窗户,14岁的朱如天坐在书桌前。学习了一上午,双眼发涩,揉一揉,他习惯性地向西屋张望,那是父母的房间。阳光洒进来,少年的心里温暖而又失落。一年里,那个房间大部分时间都空着。

这个特殊的春节,对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留岗人员,待遇正在逐步落实,他们留在家乡牵挂在心的子女能过好年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分多路深入江苏省外出务工人员大市,探访“倚闾而望”的留守儿童这个春节准备怎么过。

“哪有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的?”

在午饭的香味中,朱如天的手机响了。“吃饭了?”“快了,我要的书买了?”“马上寄回去。今年我们不回家过年,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电话那头,是留在苏州过年的妈妈施园芳,一位陪着丈夫在外打拼的37岁母亲;电话这头,是留守的儿子朱如天,芦蒲初级中学初二(4)班的学生。

在沈朱村,施园芳家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楼房几年前就盖好并装修一新,这是夫妻俩在苏州做小生意辛苦打拼而来。但不管多忙,施园芳每隔两三个月都会抽空回家看看儿子;暑假时,朱如天就去苏州陪父母;春节时,父母回家,三代人团圆。上一次施园芳回家是为了参加家长会。“妈妈还上台发言了,稿子是她自己写的,虽然有些紧张,但很真诚,感动了许多家长。”

一年只能见上几面,手机成了两代人情感维系的纽带。“每周六,我都会和父母视频,雷打不动。”聊的都是琐事,但隔着屏幕爱不少见。去年中秋朱如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怕妈妈看到打着石膏的右手臂担心,打电话时他把视频切换成语音。施园芳得知实情后十分心疼,家长会发言还说起这事。

右手不能写字,就学着左手写。今年期末考试,没落下一节课的朱如天依然拿到年级前三。“没有要零食,也不要新衣服,而是要买书。孩子越懂事,我心里越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疼。”施园芳说,现在与孩子聚少离多,也是为了今后更长久的团圆。

“我希望学习更努力点,考出更好的成绩,自己快乐,父母也高兴。”懂事的朱如天反问记者,“哪有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的?虽然我不说,但相信他们明白我的心思。”

离施园芳家不远,朱如天同班同学沈莲雅也在思念打工的父亲。从记事起,只有母亲陪伴她成长,爸爸常年在扬州打工,一年只回一趟。对父亲的模样,女孩甚至有些记不清,“他偶尔带回来扬州包子,我和弟弟特别喜欢”。

“他没有技术,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扎钢筋、搬砖瓦、拎灰桶,很辛苦,报酬也不多。”妈妈沈利花在家种两三亩地,同时照顾生病的老人和沈莲雅姐弟。深知父母养家不易,沈莲雅特别乖巧,不仅是班长、学校优秀班干,还勤快能干,寒假从不睡懒觉,每天7点准时起床,打扫卫生、吃早饭、洗碗、写作业、带弟弟。

沈利花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学校、社会的帮助没断过,镇里的关工委、学校每年都会给孩子一些助学金,还有些单位来慰问。“放寒假后,班主任陈娟也经常和我联系,嘘寒问暖,同学们有不会做的题目也都集中到我这里,由我和老师联系。”

一碗玉米粥就把晚饭打发了,生活的负重没有影响女孩的乐观开朗。爸爸今年不回家过年,沈莲雅说很想他:“昨晚又梦见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听爸爸讲讲外面的世界。这个春节,我们约在手机屏上团圆团聚。”

“代位”陪伴,让留守儿童家热闹起来

“六六乖,妈妈今年春节不能回家陪你了,在家要听姥姥的话,按时写作业,写完了拍给妈妈检查,听到了吗?”2月4日,记者跟随徐州市云龙区大龙湖街道工作人员为辖区留守儿童送爱心礼包时,正听到六六的妈妈通过视频叮嘱女儿。

今年7岁的六六刚上小学一年级,爸妈在常州打工,六六和姥姥二人留守。春节将近,原本已买好返乡车票的六六妈响应号召、留下过年,家乡一老一小成了她的牵挂,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到来让她放了心。“今年考试成绩怎么样?”“有没有想爸爸妈妈?”志愿者邵丹的亲切让六六敞开心扉,强忍着眼泪小声说:“我很想妈妈。”

邵丹等人给孩子送来了书包、台灯、零食等慰问品。害羞、安静的六六立刻被吸引了,打开书包一件件仔细看。一盒铅笔、一套童书、跳绳……当看到一只闹钟时,六六眼睛一亮,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过闹钟,以后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也能自己起床了。”

“除了发放爱心大礼包,街道团工委还联合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视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18.html